搜索 收藏
淮南:以“社科理论强”赋能文化强市建设
时间:2024-12-19 来源:新华网 作者:宋颖春 曹晓连 王冰
近年来,淮南市委讲师团(淮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充分发挥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优势,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哲学社科工作者,立足新的文化使命,在理论研究、咨政服务、社科普及、整合资源、自身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绩,积极探索以“社科理论强”为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市建设赋能蓄势的新路径。
锚定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淮南篇章,全方位推进社科理论研究。紧盯淮南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紧抓全省“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等目标任务带给淮南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全方位推进理论社科研究。??
搭建各类重大主题理论社科研讨会、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平台和“学习强国”淮南学习平台,组织哲学社科工作者应用对策研究,涵盖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课题。
深入开展地域特色文化研究工作,在《淮南日报》开辟“瓦埠湖理论视界”专版,“学习强国”淮南学习平台“淮南社科”栏目中开设“典出淮南”“非遗邀你游淮南”和“楚考烈王”三个地域文化专题,着力打造淮河文化、淮南子文化、花鼓灯艺术、少儿艺术等地域特色文化品牌。
着力推动搞研究成果转化,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发布课题研究80余项,举办理论研讨会30余次,收集汇总理论文章1000余篇,在市级党报开辟理论专版,在省、市党报刊发理论文章600余篇,推出了一批有社会影响、有理论深度、有运用价值的优秀成果,其中4件作品先后获得安徽省社科奖、安徽省社科优秀普及读物等荣誉。
锚定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深入普及社科理论知识。整合全市理论社科界优势资源,坚持党的创新理论宣传与社科知识普及相结合,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和宣讲。
创新理论宣讲模式,组建淮南市理论社科宣讲专家库,成员覆盖了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在淮高校等各行各业富有宣讲经验的专家和骨干,并将“五老”、道德模范、先进人物等纳入市、县(区)宣讲队伍,邀请全国全省专家开展重大主题理论宣讲培训,持续开展全市“举旗帜·送理论”宣讲和“社科名家大巡讲”,同时制作短视频进行线上宣讲。
打造社科普及品牌,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工委、市委党校、市文明办及各相关单位联合打造“舜耕大讲堂”“泉山湖大讲堂”和“道德讲堂”等品牌“人文讲堂”,普及社科理论知识,回答社会各界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建立9家省级社科普及基地,常年向社会公众开放,并于2022年创新性开展“学习强国”淮南学习平台走进省级社科普及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社科普及活动,纳入市委年度原创性改革任务。
锚定进一步发挥智库作用,有效提升全市社科理论水平。发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导向作用,围绕党的创新理论,结合淮南实际推出“七个强市”规划课题,整合课题立项、基地建设、学术期刊、成果评奖、社科普及和专家库等资源,拓宽咨政咨询、对策建议、成果转化渠道,精心打造具有淮南特色的新型智库。
建立《淮南市社科普及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发挥好“联”的桥梁纽带作用,完善与高校、科研机构、党政部门、省内外社科联、社科类学会的“联学联建”工作机制,为淮南转型发展集聚智力资源。
目前,全市哲学社科工作逐步实现了“四个转换”:即社科研究,从以学术研究为重点,向以现实研究为重点转换;学术成果,从重视论文著作,向重视应用对策研究转换;社科联机关,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换,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换;各类学会,从一般协调指导,向课题研究、学术活动的组织实施转换。
新时代新征程,对拥有深厚历史文化资源并奋力实现转型发展的淮南而言,文化强市建设需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两个结合”,勇于担当作为,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淮南篇章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责任编辑:李明娥
执行编辑:张绪梅